元尚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成玉说书】逝 者 如 斯

向下

【成玉说书】逝 者 如 斯 Empty 【成玉说书】逝 者 如 斯

帖子  Admin 周一 四月 30, 2012 12:47 am

逝者如斯
王成玉

受人之托,近日写了几篇“老字号”的文章。其人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道德,守诚信。这在过去,常常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因属于传记性质,又发表在大众媒体,关于这方面的进一步思考,不得不点到为止。然而这“多余的素材”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奇怪的是,还余音绕梁,三日不去。旧人旧事旧传统,大约在今天早已被人淡忘了吧。

据说我们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后现代社会”,与国际接轨,不容置疑。我们的新闻媒体也突飞猛进,大讲发财赚钱追求时尚等等,甚至许多庸俗不堪的东西也迎风而动。传统的东西既然不能给我们财富和金钱,不如弃这如履,我有时也这样想。

闲来无事,偶翻旧书,看到谢泳先生的一本《旧人旧事》的书。此书的附标题是“一个年轻人眼中的过去”。据说此书曾展转于几家出版社,人家都不愿意出版,后来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小册子是我近年研究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问题时,随手写出的,都是杂感。他说:“我喜欢如烟的过往,但不是自己的过去,而是那些沧桑老人的过去。”这就很有些“老字号”的味道了。

胡风夫人梅志二十多年前写过一本回忆胡风的书——《往事如烟》。前几年章诒和女士同样写回忆文章,叫《往事并不如烟》。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曾感叹“逝者如斯”,而谷林先生却以为应加上苏东坡的那一句“而未尝往也。他说这些旧人旧事“死于麦子而生于酒”,还说这决不是故意找张先生抬杠。

在以上的这些书中,谈老百姓的,多见其讲道德守诚信;谈知识分子的,又见其有理想讲气节,敢说话敢担当。那么现在的知识分子呢?《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10月出了一个200期的纪念特刊,题目是“重构中国精神”,在回顾了“二十年中国精神历程”后,评论员秋风写了一篇《通向精神重建之路》。他说:“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至少自7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80年代初说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90年代所说的人文危机、诚信危机,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危机、道德危机,正是中国人精神土崩解过程的写照。”为什么中国人的精神会沿着这条向下的轨迹下滑?他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非曲直从知识分子彻底否认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奇异的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和观念陷入混乱,他们集体率先堕落,并为社会普遍的精神崩溃提供理论支持。……可以说,信仰、道德、伦理的崩溃在知识分子那里最为彻底。”真是“俞堕落俞快乐”。

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呢?他说:“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

然而在今天,我们还有多少文化自信呢?在“过去的教授”一文中,谢泳说:“今天的年轻人,的确容易怀旧,这可能是对现实的另一种评价,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无望,过去的事总能唤起他们的另一种感情。”这“另一种感情”是什么,也许是对“逝者如斯”的感叹,或者是拼命向前去寻找那些失落的精神。

董桥在《没有童谣的年代》的书中,有一篇是《唐振常先生念人忆事》。其中引用了唐先生的一段话:“1941年美国颁授《大公报》密苏里奖,张季鸾先生临危到会致辞,仍以《大公报》在商业社会中维持了文人论政而自豪自勉。文人论政就是本知识分子之良知,本人民的立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其所批评,也许有不准确,甚而不正确,要其所归不是一党一派之利益。”董桥说,老先生厚道豁达,笔下留情,补了这样的话:“文人论政为标向,又有巨笔如椽,所以成功。这些话,俱往矣,无非白头宫女说宗,原来是怀旧之意,并不以为今日的期望!”董桥说:“读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

逝者如斯,谢泳大概不会说“死于麦子而生于酒”的吧。

来源:王成玉新浪博客

Admin
Admin

帖子数 : 69
注册日期 : 12-04-19

https://yshju.longluntan.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